【专访】李德仁院士:一个人要用自己的本领为国家多做事
李德仁院士相关采访截图 来源:扬眼视频
来源:扬子晚报
作者:扬子晚报、扬眼视频记者王国柱
原标题:两院院士李德仁:顺时做“帽子”,逆时做“垫子”,从容面对人生“转折”
| 本文约 4000 字,阅读约需 5 分钟 |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工程院院士李德仁,是我国测绘、遥感专业方面的“泰山北斗”。繁花四月,李德仁院士受家乡泰州姜堰之邀,与夫人朱宜萱教授一同回家,参加报告文学集《姜堰院士》的首发仪式。仪式举行前,李德仁还作了一场《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新型智慧城市》的学术报告会,并为其在姜堰建立的院士工作站揭牌。
活动期间,李德仁院士接受了记者的专访。本科毕业后考研受阻;“文革”期间被迫离开本专业,到一家水泥厂工作;读研时已经39岁.....李德仁院士的人生经历了很多“转折”。“人不能虚度一生,要为国为家做点贡献;顺境也好,逆境也好,都要自信自尊,正如一块白布,可以做顶帽子给别人戴头上,也可以做块垫子,让人坐在身下......”短暂的采访,李德仁院士传递出的家国情怀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人感佩不已。
相关采访视频:
《李德仁:顺时做“帽子”,逆时做“垫子”,从容面对人生“转折”》
曾祖父80字“李氏家训”
挂在家中,记在心里
李德仁院士回乡行程安排得很满。12号从武汉回来后,先在扬州做了一场学术报告会,后参观了泰州海军纪念馆、泰兴黄桥战役纪念馆等地。14日黄昏,记者在姜堰黄河酒店,等到了刚从其家乡姜堰溱潼回来的他。
记者眼前的李德仁院士,中等身材,虽已80岁,但精神抖擞。“刚刚回老家看姑妈的。”刚一坐下,李德仁拿出手机,指着他和姑妈姑父的合影说,姑妈今年99岁,姑父97岁。明年是姑妈的百岁寿辰,他一定回家给姑妈祝寿。记者眼前的李德仁院士像邻家宽厚的长者。
李德仁院士告诉记者,他的祖籍其实不在姜堰,而在镇江丹徒。他曾祖父的爷爷名叫李承霖,是清道光年间的状元,做过太子太傅以及江苏的盐度史。太平天国运动后,举家迁到群中(即今天的溱潼)。光绪年间,到曾祖父这一代,家里开过粮坊、油坊以及钱庄。为警醒家人以及后人,曾祖父写下了80个字的“李氏家训”。
“爱我中华、兴我家邦、少小勤学、车胤孙康、弦歌雅乐、翰墨传香、尊师益友、孝德永彰、和亲睦邻、扶幼尊长、敬德修业、发奋图强、女红针黹、娴淑贤良、诗书共读、兰桂齐芳、扶贫济困、造福一方、克勤克俭、家道隆昌。”“李氏家训”中的80个字,李德仁烂熟于心。他清楚地记得,“李氏家训”用毛笔写在一幅条轴上,挂在堂屋中。
无论是少时求学,还是长大后深造,还是工作后遇到困难,李德仁常常会想起曾祖父的“家训”,以此勉励自己。在李德仁院士看来,尽管“家训”已有100多年的时间,但内容一点不“过时”,其中“爱国”、“平等”、“和谐”、“友爱”等思想,与新时代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。让他感到欣慰的是,“李氏家训”目前已被政府列为“家风家教”示范内容。
“不能虚度一生”
从容面对人生“转折”
1957年,18岁的李德仁考取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(现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)航空摄影测量系。由于爱提问,“挑刺”教材,李德仁得到了我国航测与遥感学科的奠基人王之卓教授的赏识。按照约定,李德仁本科毕业后考王之卓教授的研究生。但因在高中一则莫须有的“右派”言论,他被学校取消读研的资格。“文革”开始后,他又被迫离开自己的专业,被分配到河北省石家庄市水泥制品厂当工人。
1978年,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,在王之卓教授的建议下,学校发电报让他回来考研。然而,当他从河北赶回学校时,研究生考试已经结束。学校为他专门设置了考场,使他终于成了王之卓教授的研究生。这一年,他已经39岁。
对于记者如何面对人生转折的疑问,李德仁院士表示,是“人不能虚度一生”的理念在激励他,让他不能懈怠,不管逆境也好,顺境也好,都要自信自尊。正如董必武跟他岳父所讲,一块白布,可以做顶帽子给别人戴头上,也可以做块垫子,让人坐在身下。
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顺时做“帽子”,逆境时做“垫子”,“能上能下”,不能自我放弃。事实也是这样,即使在水泥制品厂当工人,李德仁也没有沉沦,凭自己的努力,硬是在陌生的行业里取得了成就。通过自学和实践,他逐步掌握了特种水泥制造技术,与国家建材研究院的同伴们一起研制“新型铝酸盐水泥系列”产品,并取得了成功,成为由中国人发明的特种水泥新产品,还因此获得国家重大发明二等奖。
李德仁夫人朱宜萱教授回忆,那时,丈夫在实验室24小时不眠不休地做实验,穿着石棉衣在超高温的水泥窑中采样……尽管很苦,但丈夫却很享受,每次出差回到家总要向她诉说实验成功和失败的感受,然后找问题,想办法。
45分钟口述误差只有20秒
博士论文获斯图加特大学最高分
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已是不惑之年的李德仁,在读硕士研究生的3年时间里,夜以继日地查阅中外文献资料,做了大量读书笔记,连午休和节假日都是在机房度过的。1982年,李德仁在王之卓教授的建议下,在短时间内“恶补”德语,通过德语ETP考试后,来到世界测量专业最先进的国家——德国进修。
在德国波恩大学,李德仁师从库普费尔教授。针对西方学者发现和消除粗差的倾向性方法的不足,李德仁反其道而行之,导出粗差定位验后方差选权迭代法,引起国际测量学界震动,此法被称为“李德仁方法”。1983年,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,李德仁跟随全世界摄影测量权威阿克曼教授读博士。当时他选择的论文课题是如何区分系统误差、偶然误差、粗差。
李德仁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,骑自行车到学校,中午吃食堂,成天“泡”在机房或办公室推公式、做实验,很晚才回宿舍。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,李德仁完成论文。论文中的图表做成缩微片后,还有200多页。1984年10月,毕业论文面临专家审查。
李德仁院士回忆,根据斯图加特大学规定,他的论文不但要经过本校土木工程测量系100多个教授的审查,还要经过校外教授的审查。一路“过关斩将”后,李德仁的论文到了最后答辩的时间。根据学校要求,论文答辩最高分是1分,5分为不及格。如果想要拿到1分,口头陈述时间必须控制在45分钟,正负不能超过1分钟。那时没有PPT,要直接写在透明的模板上,然后投影到大屏幕上。答辩前,李德仁一遍遍练习。
正式答辩当天,李德仁的口头陈述时间为45分20秒。他的论文最终获得了1分加五星的好成绩,这也是斯图加特大学论文得分的最高纪录。评审老师、国际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格拉法韧特,看了他的论文说:“我为此文而激动,它巧妙解决了测量学上的一个百年难题。”
李德仁院士接受记者采访 图源:扬子晚报
“为国为家做贡献”
回国后培养了200多名博士
1985年2月6日,通过论文答辩,同月29日,李德仁回到了祖国,5天后,就站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讲台上,给航测系832班的学生讲“基础摄影测量学”。1987年,李德仁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正教授,并被任命为摄影测量与遥感系主任。
在繁重的教学之余,李德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,从3万、5万一个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做起,直到成为中国973专家顾问组成员、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。1988年,在日本召开的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上,李德仁被选为第三委员会主席,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,1994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2008年,汶川大地震发生后,李德仁第一时间成立“地震遥感信息收集与灾情评估项目组”,多次主持会议,发现问题,提出方案,与国务院抗震救灾专家组沟通、协商。同年5月31日,一架救灾飞机突然失事,有关部门来电希望提供帮助。李德仁力主将昂贵的进口激光扫描传感器快速装上遥感飞机,对可能存在失事直升机的80平方公里范围扫描,发现强信号区后,圈出高度怀疑区5平方公里,再用进口机载数字成像系统拍照该区域,最终获得10厘米分辨率的三维图像,找到了该失事飞机的下落。
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,李德仁院士说得最多的是一个人要用自己的本领为国家多做事。当上院士不是人生的终点,而是起点,要带动更多的青年人,为14亿中国人做贡献。
30多年的时间内,他的团队先后培养了200多名博士,其中一名中科院院士、7名长江学者,3名国家级杰出人才和5名“973”首席科学家。有能力也要为家乡做点事情,这也是李德仁挂在嘴边的话。在家乡成立院士工作站,是李德仁此次回到家乡一件大事。他要借助他团队的力量,为家乡姜堰智慧城市的建设插上科技的翅膀。
“爱我中华,兴我家邦。”这句“李氏家训”的开篇句,李德仁院士是最好的诠释者,践行者。
快问快答环节
-1-
Q:李院士,您18岁离家,一直在外学习、工作,其间也多次回家,每次回家感受如何?
A:我家在姜堰溱潼镇,原来叫群中,是一座四面环水的岛,外出唯一的方式是坐船,当时看到一艘汽轮,就新奇得不得了。现在的溱潼交通四通八达,还通了高速公路,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每次回家,感觉家乡都有很大的改变。
-2-
Q:多年来,您是如何做到不向困难、挫折低头的?
A:除上面讲到的外,还有一点要明白,真理的获得以及坚持从来都是不容易的。正如中国共产党寻求中国革命之路,同样经历了若干挫折。这是因为,对真理,我们开始总不是那么了解,总要经历一些失败,关键是我们不能向困难、向挫折低头,要自强不息
-3-
Q:此次姜堰发行报告文学集《姜堰院士》,您也在其中,您能说说感想吗?
A:《姜堰院士》里面共有五名院士,出这样一则报告文学集,说明姜堰人才很多,政府很重视人才。政府为我们出书,表扬我们,我们很高兴,但感觉受不起。同时,我们希望政府能把更多的笔墨集中到最基层的劳动者身上,因为真正的英雄在民间。
-4-
Q:听说您和夫人朱宜萱教授是大学同班同学,你们相识、相知也有“转折”故事?
A:当年,我和夫人是同班同学。她父亲是朱裕壁教授,湖北医学院的创始人。当时我是班上学习委员,职责使然,我常帮她在图书馆“抢位子”。一开始,她并不同意。后来,在与她父母接触后,她父母认为我爱学习、品行好,率先认可了我。后来她也接受了我。
-
▪︎ 推荐阅读 ▪︎
(点击图片可查看文章哦)
GIS圈
呈送未必知晓的行业资讯
另一视角解读产业新闻
深度挖掘地信精英故事
欢迎长按关注我们哦
▼▼▼